找到相关内容644篇,用时3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境与艺境

    善恶分别取舍,须以无念、无相分别加以对治,即“但离一切相,是无相,但能离相,性体清净,此是以无相为体。于一切境上不染,名为无念。”(注:敦煌本《坛经》,载石峻等编《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》,第二卷第四册,...

    赵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2958339.html
  • 禅宗的心灵之道

    达到自由。一旦人能达到心念的无住,便能瞬间体悟人的清净的本性。心不住法,道即流通。   与无念、无住主要作为对于心念自身的否定的同时,无相则着重于对欣所遇的境相的否定。什么是无相?它是指于相而离相。“外...

    彭富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2158711.html
  • 宗喀巴对“无分别”说的批驳及其实质

    离相或无相。摩诃衍反复征引《金刚经》中的“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”来论证他的观点。3、无住或出离分别。摩诃衍认为“佛从无量劫以来已离得不得。心且无心无思,犹如明镜。无心无思,离得不得。但随众生应物现形,水喻...

    朱丽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91859102.html
  • 两种传统下阐释的中观学

    不得解脱。”所以应除妄念,但这也并不是最终目的,这个问题的最后指向是“心神住金刚地,即无一念。”(此乃摩诃衍引《金刚三昧经》之经文),也就是要无念。2、离相或无相。摩诃衍反复征引《金刚经》中的“离一切...

    朱丽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92059104.html
  • 两种传统下阐释的大乘学说——以宗喀巴(格鲁派)和摩诃衍(禅宗)为例的探讨

    摩诃衍的主张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:1、成佛的第一步在于看心、除妄念。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,这个问题的最后指向是“心神住金刚地,即无一念”,也就是要无念。2、离相或无相。摩诃衍反复征引《金刚经》中的“离一切...

    朱丽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5259635.html
  • 白莲宗析论(1)

    特色,如何能三宗共处一门?  除了理论的调融,实践方法也是如此,《宝鉴》卷二<修持法门>即列有<离相念佛三昧无住法门>等十一种融合禅、净或教、净而成的修持方法。  至于儒、释、道三教关系为何?《宝鉴》<...65]  而一句阿弥陀佛不独可“参念、观念、亿念、十念”,亦可“默念、专念、系念、礼念”[66],随其根器,普应群机。《宝鉴》卷二<修持法门>云:  真如具含众德,方便而有多门。上自离相平等,下至十念...

    释印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44159972.html
  • 对《禅门清规》背景与影响的几点认识

    ldquo;在中国禅宗,慧包括定,慧的成分多,并且还包括戒。”[30]   于是就有无相戒的提出。无相戒首见于慧能的《坛经》中,所谓无相,“但离一切相,是无相;但能离相,性体清净。...

    严耀中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5460101.html
  • 佛教善恶观与现代人心的净化

    求真,而要即妄显真,这就是“呈自本心”。其次,以无相、无住、无念阐释自心的体、相、用,是慧能对心体与心用关系的另外一种说明。“无相”是对心体本来状态的一种说明。无相不只是离一切相,更是因离相而显现性体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90160224.html
  • 般若义理的探究

    学如是三解脱门。亦能学苦集灭 道圣谛。佛告善现。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。如实知苦是逼迫相。集是生起相。灭是寂静相。道是出离相。自性本空远离二法。是圣者谛苦等即真如。真如即苦等无二无别。唯真圣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25160387.html
  • 缘起法泛谈(2)

    七、正念,若念六度,四无量,乃至离相无念。常修一切善法,远离一切恶法,复于“修、离”不取相念着,是名正念。八、正定,于定不执取不味着,行住坐卧四威仪,无不在定中,乃至无定无不定,心无所住,是名正定。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1660410.html